收藏本站( Ctrl+D )
当前位置:书迷之家>其他类型>战国风云> 320 异地为官,削弱相权

320 异地为官,削弱相权(1 / 2)

成功拿下蜀国之后,易衡对于巴蜀两国从新进行了规划,直接拆散成了4郡之地,分别为蜀西郡、川东郡、渝北郡、巴南郡,加上渠4郡,风7郡,目前风国已经掌控了15郡之地,加上千万黎民百姓,疆域之大,人口之多,一跃成为诸侯中的最强国。

风国如此的野蛮扩张,让其他诸侯国担心不已,风渠疆域本就极为宽广,合并之后易衡又吞灭了巴蜀密三国,此时可谓是兵强马壮,正是出关逐鹿中原之时,易衡却没有出关的想法,原因非常简单,疆域虽大,人口虽多,但风国目前存在的隐患不少。

首先要解决巴蜀密三国的问题,密国反叛的情绪最高昂,虽暂时被压制,但隐患极大,易衡不得不防。

为了避免重蹈覆辙,廷臣开始上书谏言,提出了各种方案,文琼认为易衡过于仁慈!巴人治巴,蜀人治蜀,特别是在旧王还在的情况下,很容易出现问题。

密王和巴王倒是被迁移到了北境之地,但是蜀王却依然食邑蜀都,文琼建议让蜀王迁移到风都附近,便于控制和监管,也能杜绝蜀地官民的心思。

易衡接受了文琼的提议,让安乐君迁移到风都附近,提高了食邑的标准,以示仁厚。

文琼进一步提出不让原籍之人治理原籍之地,这本来也是为了避嫌,风国一直坚持如此,原籍临渊郡的官员,除非极为特殊的原因,否则不允许在临渊郡担任官职,这是为了防止乡里乡亲仗着关系胡作非为。

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,人非圣贤,大部分的官员都无法做到大义灭亲的地步,所以为了避免徇私枉法,派遣到外地为官是最合适的决策。

易衡本来是考虑到维持原先官员不动,有助于维稳当地的局势,却忽视了反叛的隐患,于是再次采取了文琼的策略,严格实行异籍为官的政策。

这样一来的话,牵扯到的官员非常多,毕竟要考虑到异地的因素,很多郡县的官员都得对调,有些甚至不得已之下只能‘贬职’,没有办法一个萝卜一个坑,只要那么多位置,为了满足异地,只能委屈一部分人。

照顾好这些官吏的情绪也很麻烦,易衡本以为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,没想到实行之后官吏反对意见非常大,主要还是牵制到了官吏的既得利益,如果是高升也就算了,问题出在很多人只是平调,有些人甚至是降职,这让他们如何能接受。

为了安抚官吏的情绪,易衡继续采取老办法加薪,再次提高官吏的薪酬。

当然简简单单的加薪加酬无法堵住所有人的嘴,很多官吏不在乎俸禄,而是在乎职务,这就牵扯到了贫富差距的问题。

有些郡县非常穷,有些郡县则是非常富裕,哪怕是升一级,很多人也不愿意挪动屁股,更别说平调了。

文琼的做法有些简单粗暴,不论是否心甘情愿,在期限之内必须到达任职地点,否则一律罢免!不论有什么理由,不论有多少人,统统都是免除职务。

文琼已经下定了决心,哪怕数百官员集体摆烂,他也要全部免除职务,可谓是硬刚到底,不留一丝的情面。

文琼的想法很简单,这是朝廷任命,官员没有资格跟朝廷讲条件,不论是平调亦或者降职都得服从安排,不满意就自己辞官!哪有这么多意见!

现在易衡面临的问题不是民怨极大,而是官怨极大,几次政策的实施,彻底得罪了卿大夫、士大夫、乡绅阶级,可谓是从上到小的权贵都被得罪了一遍。

易衡也是破罐子破摔,秉持着不破不立的信念,想要短时间内解决所有问题。

公孙施这个时候上书谏言,认为相国的权利太大,要求削减相国的权利,除文琼之外,增派左右丞相为副官,辅助文琼处理政务,同时削弱文琼的话语权,避免一家独大,风国政务完全落于文琼一人之手。

公孙施考虑得很简单,文琼现在的相府权利太大了,哪怕有他这个御史大夫负责辅助,依然无法避免文琼大权在握,控制全国政务的事实。

易衡有些犹豫,文琼当任相国之后,可谓是夙兴夜寐,没有丝毫的怠慢之处,于国于民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,如果这个时候削弱文琼的权利,恐怕会让文琼寒心,这是易衡不想看到的情况,君臣生隙,必然会社稷不稳。

文琼也是有些意外,没想到公孙施提出了削弱相权的建议,回想起相国的职责,文琼认为削弱没有太大的问题,目前相国的权利的确是非常大,如今君强相良,自然是强强联合,社稷增益,一旦君弱相强的话,恐社稷动荡。

文琼主动提出不用那么麻烦,直接设立左右丞相即可,易衡不太同意,依然下诏,新增左右丞相辅助相国文琼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