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藏本站( Ctrl+D )
当前位置:书迷之家>其他类型>战国风云> 444 燕军撤退,韩都被围

444 燕军撤退,韩都被围(1 / 2)

郑幡认为吃掉一郡之地足够了,没有必要跟风军交战,到时候如果失利的话,就会造成巨大的损伤,燕国也死不起军士了!

由于公子平与郑幡的意见相左,导致接下来的战斗策略迟迟无法决定,到底是前提与风军交战,还是说后撤占领靠近燕国的疆域。

最后燕王做出了指示,出击打溃3万风军后,然后继续向韩国都城靠拢,击溃围城的风军。

郑幡只能执行诏令,10万对3万看似胜率很大,但是绝对不简单,风骑的威力太可怕了,让郑幡记忆深刻,加上风弩的辅助,这可是一场恶战。

很显然公子平并不这样看,公子平认为优势非常大,感觉郑幡有些过于谨慎,一点魄力都没有,难怪接二连三在风军手下吃下大败仗。

郑幡知道劝说无用,公子平只有亲眼见识过风军的可怕才会知晓,如今说什么都没用。

褚良这边让善去带领3万风骑,配合张燕的3万步战,堵住燕军前进的脚步,好让其安然无忧的攻城。

风军已经开始搭建营寨,架设高台,挖掘战壕,由于是都城战役,所以没有必要围三放一,韩国被逼到这种程度上,已经无路可退,就算放开两面,韩军也不可能逃跑,因为没有地方可以跑了,再跑的话,韩国就真灭亡了。

褚良自然知道这个道理,都城保卫战无路可退,韩军必然死守不退,这个时候劝降有用,围三放一毫无意义,当然韩王投降的可能性很小,向宋君宋佳这种的人还是极少,哪有君王社稷都不要,带着金银珠宝逃跑。

韩国都城的状况并不糟糕,军士数量足有6万余人,目前围城的风军也只有6万,守城军士没有劣势,并且都城的城墙高度和厚度,远超一般的城池,配重投石车很难对墙体以及城门造成伤害,加上宽广的护城河,以及足够吃一年的粮草,怎么看风军都没有胜算。

但是都城内的气氛非常微妙,风军或许没有短时间攻破都城的可能性,但是韩国也没有任何的希望,基本上只剩下都城一座孤城了,其他的城池根本没有兵力勤王,风军实际上什么都不用做,只用围城即可,粮草能够吃一年不假,一年之后就不好办了,韩都没有自给自足的能力。

褚良反正不着急,慢悠悠的修建工事,安心等待着韩军出城决战,毕竟守没有用,不出来必然是死局,唯有出城一战,方才有一线生机,韩军拖得越久,对于风军就越有利,毕竟一条又一条的战壕挖掘完毕之后,加上大量的器械,韩军连接近营寨都是奢望,半路就要被射倒一大片。

身后的战事,才是褚良重点关心的对象,只要击溃援助的燕军,韩都的士气必然暴跌,到时候劝降的话,说不定有一丝的可能性。

如果能兵不血刃地拿下都城,那自然是最好的事情,褚良也不想无端损失将士,造成太多的杀伤,目前的情况如此明了,只剩下孤城的韩国,根本无力翻盘,一味地死守,只是浪费时间,根本没有办法改变结果。

齐国目前也被易衡派出的使者稳住,齐王也有自己的考虑,韩国已经被打残,说实话被风国吞灭也无伤大雅,并且还能进一步拉宽风国的疆域面积,说实话韩国境内没有雄关险隘,风国吃下韩国后,想要防御他国的进攻非常吃力,到时候让风国吐出来即可,现在就暂时交给风国代为管理。

当然齐王也是考虑到燕国直接与风国接壤,可以让风燕两国消耗一波,齐国坐享其成,没有必要这个时候掺和进去,拯救一个岌岌可危的韩国,在齐王的观念中,韩国和威国早就该亡国了,根本没有必要继续存在。

易衡现在的压力也是很大,由于韩国投降和主动投诚的军民实在是太多了,导致风国的压力非常大,之前占领上党郡之时,易衡由于狠不下心,所以一次性迁走了上党郡数十万军民,光是这一批军民,就让文琼等人很是头疼,数十万的数量,安排起来非常麻烦,要考虑方方面面,如今又多了上百万人,文琼感觉更加难以安排。

易衡想要占领韩国全境之后,直接就地整编,这样一来的话,最为省事,但是隐患也是极大,孙温就提出,如果这样做的话,他国攻击之时,韩地旧军民的抵抗力非常弱,并且其中牵扯到太多的将领和官吏,原地管理的话,可能会叛变,并且叛变的成功率非常高。

所以孙温建议,一大部分迁移进关内,直接填充临渊郡,看似有些不合理,实则最为合理,一来临渊郡乃在关内,别看百万的规模非常可怕,实际上非常容易管理,二来关内急缺劳动力,刚好可以补充到修建运河、官道的队伍之中。

最为关键的乃是容易控制,关内目前塞满100万绰绰有余,完全不存在会出现人口稠密的现象。

易衡认为关内安顿40万军民,蜀郡30万,巴郡30万,剩余的安排到云泽和渠郡,北境方向也需要人口劳动。

上百万人的管理非常麻烦,其中牵扯到官吏和将领的职务变动,对于俘虏的基本免除职务,只是保留户籍,分派到关内耕田或者养老,投诚则是降级或者平调处理,没有官职空缺,就享受相同职务的津贴,暂时空闲等待职务。

易衡也知道这样做有些危险,风国人口中本来就有很大的外移人口,如今又突然多出一百多万的军民,会让人口结构变得很微妙。

易衡经过与相府的商议后,认为限制拥有军职和官职的人群,普通平民的话,没有必要防护得太严密。

嬴影的任务变得相当沉重,除了要监控本国的官员和将领,目前又多了监控韩国官员和将领的任务。

韩飞认为韩国也好,上党郡也罢,黎民百姓反叛的概率很小,上党郡乃是赵王主动放弃,属于被抛弃的一方,说实话要让他们反叛,实在是强人所难。

韩国的情况也差不多,风国目前的政策没有任何问题,又不存在区别对待的问题,除了一部分服徭役外,依然会分配田地,没有给予贱籍,依然是给予农户的待遇,这样的优待政策,韩飞认为只要脑袋没有问题,都不可能叛变,目前的日子比韩国还要好过,为什么要反叛啊!

当任也必须要防备,所以还是得打散,不能过多地聚集在一起,好在风国现在的疆域足够大,关内加上巴蜀两郡,足够吃下迁入的军民。

相府正在紧急的运转和协调问题,大司农风恒对此非常地抱怨,认为君上过于仁厚,这样一来的话,风国的负担将会非常重,没有必要给予相同的待遇,要知道他们可是战败被俘的身份。

风恒的思想代表着绝大多数的廷臣心声,本来就是如此,明明就是战败被俘,包括所谓的投诚,依然是面对优势兵力之时,被迫放下武器投降,凭什么要给这么高的待遇,这让本国的百姓如此想得通。

易衡却认为百姓没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,首先并没有侵害当地百姓的利益,其次这是他承诺过的事情,岂可失信于世人。

易衡明白这样做的话,非常损害卿大夫和士大夫阶级的利益,本来风国内部的土地可分配的就不多了,如今又分给韩国军民一大部分,廷臣才会有这么大的意见。

易衡现在只想调和好国内的矛盾,确保国内不会出现较大的问题,强行征伐韩国本来就很冒险,这个时候不能继续激化矛盾。

奈何没有尽善尽美的事情,为了确保征伐的计划,易衡只能倾斜到韩国的军民身上,毕竟打完韩国之后,易衡还要攻打威国,只能牺牲卿大夫阶级的利益。

此时燕军已经摆好阵势,面对着张燕的3万军士,此时褚良外派的善去,率领3万风骑游走在外,并没有出现在燕军的视线内。

公子平知晓了还有数万的风骑在外,但是公子平认为风骑皆是轻甲,不敢直接冲锋,并且阵型严密的情况下,风骑胆敢冲锋的话,死伤必然惨重。

郑幡很想给公子平两个大嘴巴子,风骑会害怕结阵的步兵方阵?开什么玩笑,风骑如果这么容易抵抗的话,就不会打跑匈奴骑兵了,就连匈奴骑兵都不怕步兵的结阵,更何况凶狠程度更胜一筹的风骑。

善去很是谨慎,主要风国现有的骑兵并不多了,所以善去一直在等待着信号,直到张燕打出旗语后,善去才会加入战场。

张燕对于获得胜利还是非常有信心,并不是盲目的自大,而是燕军的战斗力也就那么回事,10万又如何,别说还有3万风骑辅助,就算没有风骑,张燕也不惧怕燕军。

“弓弩手向两侧移动,长矛手前提,刀斧手拖中,按照旗语进行移动。”张燕开始下令布置道。

数个弓弩营扩散到两侧,长矛营和长戈营则是移动到前军位置,刀斧手没有跟随弓弩手移动,反倒是拖到了中军的位置,这样的布置让公子平感觉莫名其妙。

刀斧手居中有什么意义?公子平认为风军的统帅过于自大,这样的安排简直就是自杀阵型,燕军根本不需要太复杂的阵型,就能完全的击溃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