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藏本站( Ctrl+D )
当前位置:书迷之家>其他类型>战国风云> 455 一统天下,登基为帝(大结局)

455 一统天下,登基为帝(大结局)(1 / 2)

后世记载,赵风大战于长平郡,赵军40万大军死亡过半,投降过半,此役过后,风军无可阻挡,携余威一举攻破赵都,都城破灭之时,赵王挥剑自刎,随后赵国余下七十二城皆降。

赵国覆灭的速度太快,快到燕、齐、楚三国根本无法做出应对之策,燕国大军刚刚与赵虎的大军交战,双方尚且没有分出胜负,此时就传来了赵王自刎,赵国覆灭的消息,这让燕军士气大跌。

此时诸侯国只剩下风国与燕、齐、楚三国,局势已经如此危机,燕、齐、楚三王再次会盟,同时派兵攻打风国,希望能够扼杀风军的进攻势头,不求覆灭风国,至少也要让风国伤筋动骨。

可惜有些太晚了,易衡得知赵国快速被平推之后,立即发布了诏令,开始调集国内军士。

让三国绝望的事情发生了,足足有80万风军出现,朝着燕楚两国进军,如此多的风军数量,大大超出了三国的想象。

易衡早就准备多时,一直在等待赵国覆灭的时机,如果赵国久久无法攻下,易衡不敢全力攻击出去,如今赵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被平推,那么易衡就敢放手一搏。

80万大军每日消耗的粮草数量巨大,特别是10万风骑,易衡可是严格按照骑兵的标准,1人配备3匹马,光是这10万骑兵的消耗,就要赶上70万步兵,加上后勤运输的人员,风国实际参战人员高达200万之巨。

要知道此时的风国人口刚刚到达1200万之数,可以说全民皆兵,储备多年的粮草,此刻已经全部被拉了出来,易衡必须要在1年之内,攻伐下3国,否则只能退兵,原因非常简单,粮草的消耗太大,风国根本抗不下去。

燕、齐、楚三国自然也知晓风国的窘境,所以面对风军进攻之时,皆以防御为主,哪怕三处交战,也不敢主动的进攻。

此时风国举全国之力,开始不计后果地投入到战场之上,大量的攻城器械被推动到了前线。

看着一望无际的营寨,联军的将士可谓是肝胆俱裂,特别是投石车轰动之后,基本上没有办法抵抗。

风骑同样给予联军带来了深刻的印象,攻城骑兵用处不到,那么就去截断粮草,破坏后方的城镇,强行让三国坚壁清野。

这样一来的话,三国的损失巨大,坚壁清野本来就是自损的招式,特别当风骑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后,全天下都被烽火笼罩,基本上没有一处是安宁之地。

善去带领的铁骑让联军知道了什么叫做来去如风,根本堵截不住风骑,风骑破坏的速度远超匈奴骑兵,最主要的原因乃是因为风骑只破坏,并不掠夺,所以不用担心会有负重拖累速度的情况。

联军前线吃紧,防御不住风军的攻击,后勤被风骑骚扰的无法及时补给,针对这种情况,联军总统帅认为应当主动出击,或者说同样骚扰风军的后勤,实在是不行的话,就放弃一定的城池,利用空间来换取时间,诱敌深入,加大风军的损耗。

但是有一个严重的问题,舍弃土地的话,齐国乃是最为占优的一方,毕竟齐国与风国并不接壤,但是楚国和燕国却是与风国接壤的国家,这样一来的话,两国有着灭国的危机。

齐王示意如此时刻,应当抛弃之前的成见,主动退防才有一线生机,非要强行死守的话,将会非常的危险,所谓要人不要城,只要军士数量有所保留,城池让给风军又何妨。

燕王和楚王暗骂站着说话不腰疼,反正齐国又没有与风国接壤,当然可以大言不惭地说出此番言论。

这就是联军的劣势,人数占据绝对优势的时候,六国伐风尚且没有获得成功,此时双方人数相差不大,联军的劣势更加明显,看似三国吸取了教训,选择了一个所谓的总指挥挂帅,实际上内部的矛盾重重,经常有着统帅有令,麾下拒不执行的情况出现。

如此的联军如何能抵挡风军的推进,徐嘉的水师完全占据了江河,楚军失去江河之后,再加上陆军的劣势,楚国已经沦陷大半区域,楚王甚至被迫迁都逃避,奈何情况依然没有好转,风军推进的速度极快,越来越多的城池被占据,楚国目前丧失了三分之二的领土,军士也被打溃,残存不到10万的数量。

燕国更加不堪,本来就顶不住风军的攻击,结果这种关键时刻出现了叛乱,外忧内患之下,燕国距离覆灭也不远了。

齐国现在高兴不起来,两个盟友的惨状,让齐国变得极为不安定,不少臣子都在另谋出路,很显然准备叛变,齐王明知道如此,却没有办法阻止,如今的局面不仅仅是处死几名大臣,就能扭转过来的情况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